朱高煦斩钉截铁,郭资见状只能无奈退后。

    见状,夏原吉、宋礼等各部尚书纷纷上前上疏,而六军都督府也禀告了交趾军屯田改民田的事情。

    当下六军都督府手中军屯田已经不足二百万亩,渐渐与财政脱钩,这也是朱高煦想看到的。

    他也不担心六军都督府日后要看户部脸色吃饭,毕竟户部收入的大头除了田赋外,来钱最快的就是海外的矿区。

    但凡这些矿区出点事情,户部恨不得让六军都督府插着翅膀飞到矿区去。

    大明抛弃交趾、大宁、旧港,基本都是因为财政问题。

    类似云南这种可以开采金银铜矿的地方,就算打的头破血流也舍不得抛弃。

    这些地方如此,海外有矿区的地方也如此。

    这般想着,朝会也在朱高煦的走神中慢慢过去。

    直到结束,他都没能等到任何文官对孔府的继续求情,看样子他们是真的不敢在自己面前犬吠,生怕自己真的会取弓将他们射死。

    在内心轻嗤一声,朱高煦便也起身在山呼万岁的送声中返回了乾清宫。

    朱瞻壑还能待到二月中旬,二月中旬后,他便要乘车南下,随后换马车返回南京继续读书了。

    这次北征虽然没有遭遇什么敌人,但朱瞻壑确实将书本知识运用到了实际中,故此对以往嗤之以鼻的教材也开始上心了起来。

    朱高煦估计等他回去后,应该会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好好学习的。

    时光飞逝,转瞬间便来到了三月份,孔府涉案的三万余人被发配车里府,发配的队伍浩浩荡荡,延绵十余里。

    各地州府都需要为他们准备稀粥,以免他们饿死在半路。除了他们在迁徙,朱高煦也下令从江西、南直隶、浙江等地对云南、交趾、琉球府进行迁徙。

    被迁徙的对象,多为家中耕地数量不足的人家,凡是人均低于三亩的百姓,均被强制迁徙。

    这样的做法,自然使得被迁徙百姓怨声载道,其中不乏有对朱高煦私下写史,对其诟病的人。

    只是名声这种事情,随着年纪增长,朱高煦开始越来越不在乎了。

    此前他还想着让朱棣帮自己背锅,但年纪增长上来后,他发现背不背锅无所谓,能把事情干好就行。

    如果现在大明与之相连的所有国家,并都将他们同化为汉人,那朱高煦宁愿背上一口厚重的大黑锅。

    只可惜,迁徙所需的资源不能凭空变出来,迁徙人口也并非那么简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