君臣双方讨价还价,无奈之下毕自严只能从牙缝里挤出了十二万两银子,多了就真的没了,再也不肯松口。

    见此崇祯也是无奈,算算银子离自己答应袁崇焕的还差许多呢,他只能向毕自严讨教还有什么其他弄银子的好办法?

    毕自严倒给崇祯皇帝拿了个主意,他告诉崇祯皇帝现在户部的确没银子,这答应的十二万两银子还是他腾挪出来的,之后还要想办法还回去呢。户部这边不用想办法了,肯定没可能。

    唯一能想办法的就是皇帝的内库,也就是皇帝的私房钱。

    早在万历年间,万历皇帝就有藏私房钱的习惯,当时对外派出不少矿监税监敛财,多年积攒下来内库里的金银可不少。

    泰昌皇帝登基后,辽东战事变化,当时泰昌皇帝就动用了内库的银子,后来天启皇帝继位一开始也动用了内库,这才把辽东的局势给稳住。可之后因为魏忠贤的缘故,天启皇帝就再也没从内库里拿出半个铜板来,反而通过魏忠贤于民夺利弄了不少银子进内库。

    现在国家又到了缺银子的情况,所谓取之于民用于民,毕自严希望崇祯皇帝能为大局考虑动用内库的银子,先借户部一百万两再说,让户部缓口气,同时也顺便解决袁崇焕那边所需要的八十万两银子,等以后户部宽裕了,再把这笔银子还给内库,这样不就两全其美了么?

    听完毕自严的建议,崇祯皇帝气得鼻子都歪了,恨不能直接拿手边的茶盏朝毕自严的脑袋上砸去。

    什么?要动用内库?还借户部一百万两?简直就是开玩笑!

    户部是朝廷的,辽东战事是国事,当然用的是国家的银子。而内库是自己的,这是皇帝私人的银子,怎么能把国家大事和私人的事放在一起说?

    作为户部尚书,伱不想办法为国家弄银子,反而把主意打到皇帝的私房钱上来了?简直就是离谱!而且之前自己和毕自严商量是先解决袁崇焕要的八十万两银子,可你现在倒好,表面上说户部只能凑出十二万两,反而一转手却要从自己内库借一百万两出去?

    这样算下来,你户部非但一文不掏,反而赚了二十万两不成?就连之前答应的十二万两也成了井中月水中花,这不是糊弄人么?

    再说了,从内库借银子说的轻巧,还以后等财政好转再还给内库?这种话骗傻子呢!

    这借出去的银子还能回来?大明的财政那年不是赤字的?一旦这个银子出了内库就等于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了,崇祯皇帝脸色极为难看,当即一口反对这个建议,死活不肯掏银子出来。

    “陛下,如此臣也没办法了,臣是真的拿不出银子啊。”毕自严垂头丧气回答道。

    “你是户部尚书,朕不管,你得帮朕想办法,无论如何这银子要找出来。”崇祯皇帝很霸道地命令道。

    “臣真是无能为力,要不陛下把臣下狱吧,这个户部尚书臣不当也罢。”毕自严死猪不怕开水烫,直接摆烂。

    “你……你……。”一时间,崇祯皇帝还真想喊人直接办了他毕自严,可话到嘴边崇祯皇帝最终忍了下来。因为他知道就算拿下毕自严也没用,换个尚书依旧办不了这个事,何况毕自严是很有能力的人,自自己登基以来在户部尚书位置上尽心尽力,靠着他才能维持财政运转,如果换个能力更不行的上去,说不定还不如他呢。

    “毕自严!”

    “臣在。”

    “朕问你,如今财政如此,你有什么好办法?”

    “陛下,我大明财政问题已有多年,要解决无非开源节流而已,臣这些日子对此也有深思,细想后倒也有些想法,为此臣整理了十二条,还请陛下御览。”毕自严似乎早有准备,从怀里出去一本奏折递上,王承恩上前接过,随后回到崇祯皇帝身边递给了崇祯皇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