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还未亮。

    扬州城外一处的渡口,漕船便已装卸江南的丝绸,船工们赤着脊梁,粗布巾子往脖颈一搭便熟练的干活。

    各商家的管事立在码头,手指捻着新到的青瓷盐罐,釉面映着运河粼粼的波光,时不时交谈几句。周围各帮苦力们埋头干活,光码头上就热闹不已。

    四通八达的水道,不光有货船商船渔船花船,还有渡船客船等。

    一路坐船价格便宜。

    王信与几名少年包的小舟船,史平付了铜板,船夫笑着提醒:“客人小心脚下。”

    话音刚落,几名少年已经稳稳落到岸边。

    王信也跳了一脚,从船头跨到岸上,几名少年拥了过来,朝码头外走去。

    码头不远处搭建的些许棚子,小摊贩们等着生意上门。

    过了此处,进了街道,临街的酒楼,则不是苦力们来的地方,倒不是禁他们来,而是酒楼花钱更多,多是管事们来的地方。

    苦力们更愿意去摊贩处。

    重油重盐的肉汤米饭,不光管饱还好吃,每人可以吃几大碗,价格也廉价的令人发指,至于都是些什么肉?管他是什么肉,只要不是人肉就行。

    早上干完了活,来到此处噗嗤噗嗤吃一顿,再喝几盅酒,去老地方美美的困上一觉,有时候睡过了头,各家掌盘气汹汹的上门叫人,一边恨铁不成钢的大骂,一边督促伙计赶紧去开工。

    还有外地不断跑来求活干的散工。

    每天能看到乌压压一片蹲着,只能在码头上苦等,朝不保夕,有时候有活,有时候没活,见到掌盘们各种讨好,希望能加入进去,获得一份稳定的生计。

    掌盘作威作福,但也不敢乱要人,毕竟活就那么多,先要紧着自己人。

    说书的、帮忙写信的、戏班、耍杂技、变戏法、医馆、茶肆、酒楼、药铺、眼镜行、西洋铺、书店、马行、牙馆、大通铺、布行、裁缝店、洗衣铺

    甚至还有帮忙送尸体回老家的行当。

    从外城到城内。

    三百六十五行,扬州行行尽有。

    几名少年四处看,穿着粗布袄,仿佛刚入城的农家子弟,周围的人见怪不怪。

    倒是少年们目瞪口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