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大同上下之所以没人反对冯节度,除了他多年来打压异己,提拔亲信,已经无人敢得罪,更多的是因为大同也离不开此人。”
翟文对大同极为了解,不光介绍关外,还介绍关内。
王信听得仔细,理解翟文的意思。
犹如原本时空的李成梁,李成梁在辽东作威作福,当辽东的土皇帝,朝廷难道不知道?辽东有那么多御史和文官,内阁怎么会不知道呢。
可知道又如何?
就像将领蓄养家丁,成为将领的私兵,朝廷的营兵烂了,最后只能靠将领带着他们的家丁打仗,朝廷不但只能认了,最后还得给将领们的家丁发军饷和物资。
本来是朝廷发军饷和物资,养朝廷的营兵,最后变成了朝廷发军饷和物资,帮助将领养将领们的私兵。
为何会变成这样的局势呢。
总不是朝廷自己的原因,积弊难返,亏空严重这些都是局势所迫,大势所趋,并不是某个人推动。
同样的道理,大同边镇的营军,以前能震慑内外,如今自身都养不活,更谈不上震慑内外,取而代之的是冯庸和他的家丁,大同也就只能依赖冯庸了。
历史上因为嘉靖到万历时期的边贸政策,稳定了河套地区。
这个稳定就很可怕了。
两边的百姓获得了难得的和平,互相贸易甚至繁荣了起来,然后军事上都烂了,原本折磨大明北边百多年的蒙古骑兵,自己个没了。
眼看着烂到没根,俺答汗的孙子宁愿老巢也不要,终于找到了个名义,当即拉着自己剩余的部众勉强跟他跑去天边处的青海。
这种农耕的安稳,对牧民却是毒药。
机动和不稳才是游牧的凭仗,而稳定却是他们的毁灭。
总之,原本能吓得蒙古大汗率部东逃的俺答部,稳定了不到三代人,就这么没了谁来谁就是主人。
大周虽然有环境的惯性使然,却又没达到大明的地步。
因为单于部和大板升地区没有统一的大汗,反而因为互相之间的提防与竞争,所以虽然开始陷入稳定,可还是保持了一定的军事力量,导致大同这边要依靠冯庸。
与辽东需要李成梁的道理类似。
不是大明朝廷不知道李成梁养寇自重等等手段,而是换了李成梁,大明朝廷能用谁呢。
无论事后诸葛亮怎么推断,实际上就是当大明朝廷撤掉李成梁后,辽东局势没几年就崩溃,最后成为了大明的掘墓人,在当时人们的眼里,这就是辽东离不开李成梁。
翟文对大同极为了解,不光介绍关外,还介绍关内。
王信听得仔细,理解翟文的意思。
犹如原本时空的李成梁,李成梁在辽东作威作福,当辽东的土皇帝,朝廷难道不知道?辽东有那么多御史和文官,内阁怎么会不知道呢。
可知道又如何?
就像将领蓄养家丁,成为将领的私兵,朝廷的营兵烂了,最后只能靠将领带着他们的家丁打仗,朝廷不但只能认了,最后还得给将领们的家丁发军饷和物资。
本来是朝廷发军饷和物资,养朝廷的营兵,最后变成了朝廷发军饷和物资,帮助将领养将领们的私兵。
为何会变成这样的局势呢。
总不是朝廷自己的原因,积弊难返,亏空严重这些都是局势所迫,大势所趋,并不是某个人推动。
同样的道理,大同边镇的营军,以前能震慑内外,如今自身都养不活,更谈不上震慑内外,取而代之的是冯庸和他的家丁,大同也就只能依赖冯庸了。
历史上因为嘉靖到万历时期的边贸政策,稳定了河套地区。
这个稳定就很可怕了。
两边的百姓获得了难得的和平,互相贸易甚至繁荣了起来,然后军事上都烂了,原本折磨大明北边百多年的蒙古骑兵,自己个没了。
眼看着烂到没根,俺答汗的孙子宁愿老巢也不要,终于找到了个名义,当即拉着自己剩余的部众勉强跟他跑去天边处的青海。
这种农耕的安稳,对牧民却是毒药。
机动和不稳才是游牧的凭仗,而稳定却是他们的毁灭。
总之,原本能吓得蒙古大汗率部东逃的俺答部,稳定了不到三代人,就这么没了谁来谁就是主人。
大周虽然有环境的惯性使然,却又没达到大明的地步。
因为单于部和大板升地区没有统一的大汗,反而因为互相之间的提防与竞争,所以虽然开始陷入稳定,可还是保持了一定的军事力量,导致大同这边要依靠冯庸。
与辽东需要李成梁的道理类似。
不是大明朝廷不知道李成梁养寇自重等等手段,而是换了李成梁,大明朝廷能用谁呢。
无论事后诸葛亮怎么推断,实际上就是当大明朝廷撤掉李成梁后,辽东局势没几年就崩溃,最后成为了大明的掘墓人,在当时人们的眼里,这就是辽东离不开李成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