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76章 接风宴(1/4)
“陆副千户一路辛苦。”孙承宗心领神会,他先是拱手还礼,接着便侧身介绍道:“这位是内官监杂造局的金局副。”
“鄙人金忠。”金忠顺势作揖道:“金子的‘金’,忠君的‘忠’。”
陆文昭很想问“杂造局”是个什么东西,但他忍住了,只还礼道:“原来是金局副。陆某失敬了。”
金忠又还礼。“陆副千户客气。”
“这位是工部营缮司的米郎中。”孙承宗接着向陆文昭介绍另一个生面孔。
“鄙人米万钟,锦衣卫官籍,”米万钟没有像金忠那样介绍自己,而是道:“舍弟米万方,现任锦衣卫左所总旗。”
“原来米郎中啊。陆某失敬了。”陆文昭的音调听起来很是亲切,但这都是装出来的。
陆文昭并不认识什么左所总旗米万方。在两房两司的实职武官看来,千户所的缺都是杂职。千户所的总旗要是能调到东司房来当总旗算是高升,而且必须有武举的功名作为前提。
更何况,锦衣卫籍出身,靠科举当上文官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儿。人家内阁首辅方从哲还是锦衣卫籍呢。但米万钟既然这么说了,陆文昭也不会平白地给人家一个冷屁股贴。
“陆副千户客气了。”米万钟还礼。
认识了两个生面孔,陆文昭又看向茅元仪:“茅赞画这是?怎么穿上四品官服了?”
“哦!”孙承宗这才想起,陆文昭南下杭州的时候,茅元仪还没有得官。于是他将茅元仪招到近前,摆手道:“重新介绍一下。这位是指挥佥事,添加巡抚标营的坐营官,游击茅元仪。”
“原来茅赞画已除游击。”陆文昭做出恍然大悟状。“下官失礼了。”
明代军制实行职差分离,像总兵、副将、参将、游击、守备、把总这些,都是无品级,无定员的差遣。为了锚定品秩与待遇,在委派这些差遣的时候,都会对应着给将领一个五府系统下的军衔,像游击将军这种,往上可以到正二品的都指挥佥事,往下就是茅元仪这种正四品的指挥佥事。就以只品秩来论,茅元仪当然是陆文昭的上官。
“陆上差,您实在是太客气了。”茅元仪赶忙还敬。“茅某人不过一介庸才,能有今日之位,全仰赖圣上垂青,中丞提携。辄署四品,茅某人实在是惶恐得很啊。”
茅元仪虽然年轻,但心如明镜。深知这帮心高气傲的锦衣卫如此给他面子,跟他得授佥事游击这件事没有任何关系。陆文昭愿意贴上来,纯粹是因为他是孙承宗带出来的。若是没有这层关系,这些领钦差出京的锦衣卫不用鼻孔看他都算是大大的抬举了。
在茅元仪得官一事上,还发生一点儿小小的风波。当初,孙承宗代茅元仪向朝廷请献由其汇辑成册的兵书《武备志》,以此证明茅元仪知兵,并上题本请求皇帝给他一个武职,好让茅元仪带兵实践。
朱常洛看见题本之后也不废话,提起朱笔就给茅元仪批了一个指挥佥事的官儿,让他担任游击,坐管天津巡抚标营。之后,题本进入签发流程,分类下到兵科,毫不意外地被兵科给驳了。
兵科给的驳正理由很正当:这个茅元仪是个什么东西?无功名、无功劳。只不过是一个区区监生,连武举的功名没有。靠一套纸上谈兵的所谓兵书,就能以“知兵”的名义辄署四品,这未免也太滥授了。如果巡抚标营需要营将,皇上下旨让兵部选派一个过去就是了。从没有抚臣自荐自用的说法。
不仅如此,兵科还捎带着把内阁给骂了一遍。兵科在驳文中说,内阁就应该在票拟之中,明确建议圣上驳回巡抚孙承宗的请求,而不是模糊附和之后,再把问题抛给圣上,请圣上裁夺。
当时,为孙承宗的题本草写票拟的人是内阁次辅叶向高。在收到兵科的驳文后,他立刻上疏辩解。
叶向高首先说,茅元仪汇辑成册的《武备志》可不是什么“纸上谈兵”,而是一套体系宏大,条理清晰,体例统一的兵事全书,兵科对此有疑,不妨自己来看。
“鄙人金忠。”金忠顺势作揖道:“金子的‘金’,忠君的‘忠’。”
陆文昭很想问“杂造局”是个什么东西,但他忍住了,只还礼道:“原来是金局副。陆某失敬了。”
金忠又还礼。“陆副千户客气。”
“这位是工部营缮司的米郎中。”孙承宗接着向陆文昭介绍另一个生面孔。
“鄙人米万钟,锦衣卫官籍,”米万钟没有像金忠那样介绍自己,而是道:“舍弟米万方,现任锦衣卫左所总旗。”
“原来米郎中啊。陆某失敬了。”陆文昭的音调听起来很是亲切,但这都是装出来的。
陆文昭并不认识什么左所总旗米万方。在两房两司的实职武官看来,千户所的缺都是杂职。千户所的总旗要是能调到东司房来当总旗算是高升,而且必须有武举的功名作为前提。
更何况,锦衣卫籍出身,靠科举当上文官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儿。人家内阁首辅方从哲还是锦衣卫籍呢。但米万钟既然这么说了,陆文昭也不会平白地给人家一个冷屁股贴。
“陆副千户客气了。”米万钟还礼。
认识了两个生面孔,陆文昭又看向茅元仪:“茅赞画这是?怎么穿上四品官服了?”
“哦!”孙承宗这才想起,陆文昭南下杭州的时候,茅元仪还没有得官。于是他将茅元仪招到近前,摆手道:“重新介绍一下。这位是指挥佥事,添加巡抚标营的坐营官,游击茅元仪。”
“原来茅赞画已除游击。”陆文昭做出恍然大悟状。“下官失礼了。”
明代军制实行职差分离,像总兵、副将、参将、游击、守备、把总这些,都是无品级,无定员的差遣。为了锚定品秩与待遇,在委派这些差遣的时候,都会对应着给将领一个五府系统下的军衔,像游击将军这种,往上可以到正二品的都指挥佥事,往下就是茅元仪这种正四品的指挥佥事。就以只品秩来论,茅元仪当然是陆文昭的上官。
“陆上差,您实在是太客气了。”茅元仪赶忙还敬。“茅某人不过一介庸才,能有今日之位,全仰赖圣上垂青,中丞提携。辄署四品,茅某人实在是惶恐得很啊。”
茅元仪虽然年轻,但心如明镜。深知这帮心高气傲的锦衣卫如此给他面子,跟他得授佥事游击这件事没有任何关系。陆文昭愿意贴上来,纯粹是因为他是孙承宗带出来的。若是没有这层关系,这些领钦差出京的锦衣卫不用鼻孔看他都算是大大的抬举了。
在茅元仪得官一事上,还发生一点儿小小的风波。当初,孙承宗代茅元仪向朝廷请献由其汇辑成册的兵书《武备志》,以此证明茅元仪知兵,并上题本请求皇帝给他一个武职,好让茅元仪带兵实践。
朱常洛看见题本之后也不废话,提起朱笔就给茅元仪批了一个指挥佥事的官儿,让他担任游击,坐管天津巡抚标营。之后,题本进入签发流程,分类下到兵科,毫不意外地被兵科给驳了。
兵科给的驳正理由很正当:这个茅元仪是个什么东西?无功名、无功劳。只不过是一个区区监生,连武举的功名没有。靠一套纸上谈兵的所谓兵书,就能以“知兵”的名义辄署四品,这未免也太滥授了。如果巡抚标营需要营将,皇上下旨让兵部选派一个过去就是了。从没有抚臣自荐自用的说法。
不仅如此,兵科还捎带着把内阁给骂了一遍。兵科在驳文中说,内阁就应该在票拟之中,明确建议圣上驳回巡抚孙承宗的请求,而不是模糊附和之后,再把问题抛给圣上,请圣上裁夺。
当时,为孙承宗的题本草写票拟的人是内阁次辅叶向高。在收到兵科的驳文后,他立刻上疏辩解。
叶向高首先说,茅元仪汇辑成册的《武备志》可不是什么“纸上谈兵”,而是一套体系宏大,条理清晰,体例统一的兵事全书,兵科对此有疑,不妨自己来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