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膏:
传说中怪兽名。其状如猪,好骂人。其说始见于先秦。
《山海经·山中经》:“苦山,有兽焉,名曰山膏,其状如逐,赤若丹火,善骂。”
王母使者:
省称“王母”。传说中鸟名。为西王母所使,在齐郡函山守护药函。其说始见于唐。
唐·段成式《酉阳杂俎·羽篇》:“王母使者。齐郡函山有鸟,足青,嘴赤黄,素翼,绛颡,名王母使者。昔汉武登此山,得玉函,长五寸。帝下山,玉函忽化为白鸟飞去。世传山上有王母药函,常令鸟守之。”
王馀鱼:
亦称“吴馀脍”、“吴王脍馀”、“脍残”。传说中鱼名。其形如常鱼身之一面。相传越王勾践(或云吴王阖闾,又传吴王孙樌)脍鱼未尽,弃其残半于水中,遂为此鱼。
《异闻记》:“东城池有王馀鱼,池决,鱼不得去,将死。或以镜照之,鱼看影,谓其有双,于是比目而去。”
天狗:
传说中神兽名。可禁凶害。其说始见于秦。
《山海经·西山经》:“阴山……有兽焉。其状如狸而白首,名曰天狗,其音如榴榴,可以禁凶。”
天狐:
传说中有通天之术的仙狐。
《玄中记·说狐》:“狐,五十岁,能变化谓妇人;百岁为美女,为神巫……,能知千里外事,善蛊魅,使人迷惑失智;千岁即与天通。”
天鹿:
一说“天禄”。传说中奇异之兽名。其形似鹿而一角。为祥瑞之物。汉代有石雕像。
《宋书·符瑞志下》:“天鹿者,纯灵之兽也。无色光耀洞明,王者德备则至。”
天鸡:
传说中的神鸡。居东南桃都山大桃树上,又传居东海岱舆山扶桑树上,率天下之鸡报晓。汉代陶器已有其像。
南朝梁·任昉《述异记》卷下:“东南有桃都山,上有大树……上有天鸡,日初出,照此木,天鸡则鸣,天下鸡皆随之鸣。”
夫诸:
传说中怪兽名。其状如猪,好骂人。其说始见于先秦。
《山海经·山中经》:“苦山,有兽焉,名曰山膏,其状如逐,赤若丹火,善骂。”
王母使者:
省称“王母”。传说中鸟名。为西王母所使,在齐郡函山守护药函。其说始见于唐。
唐·段成式《酉阳杂俎·羽篇》:“王母使者。齐郡函山有鸟,足青,嘴赤黄,素翼,绛颡,名王母使者。昔汉武登此山,得玉函,长五寸。帝下山,玉函忽化为白鸟飞去。世传山上有王母药函,常令鸟守之。”
王馀鱼:
亦称“吴馀脍”、“吴王脍馀”、“脍残”。传说中鱼名。其形如常鱼身之一面。相传越王勾践(或云吴王阖闾,又传吴王孙樌)脍鱼未尽,弃其残半于水中,遂为此鱼。
《异闻记》:“东城池有王馀鱼,池决,鱼不得去,将死。或以镜照之,鱼看影,谓其有双,于是比目而去。”
天狗:
传说中神兽名。可禁凶害。其说始见于秦。
《山海经·西山经》:“阴山……有兽焉。其状如狸而白首,名曰天狗,其音如榴榴,可以禁凶。”
天狐:
传说中有通天之术的仙狐。
《玄中记·说狐》:“狐,五十岁,能变化谓妇人;百岁为美女,为神巫……,能知千里外事,善蛊魅,使人迷惑失智;千岁即与天通。”
天鹿:
一说“天禄”。传说中奇异之兽名。其形似鹿而一角。为祥瑞之物。汉代有石雕像。
《宋书·符瑞志下》:“天鹿者,纯灵之兽也。无色光耀洞明,王者德备则至。”
天鸡:
传说中的神鸡。居东南桃都山大桃树上,又传居东海岱舆山扶桑树上,率天下之鸡报晓。汉代陶器已有其像。
南朝梁·任昉《述异记》卷下:“东南有桃都山,上有大树……上有天鸡,日初出,照此木,天鸡则鸣,天下鸡皆随之鸣。”
夫诸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