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乔蕊虽然是女将,然而临机决断,却有大将之风。得到父亲薨逝的噩耗之后,她立刻率领翼骑兵前往冀州大牢,救出了别驾田丰。田丰登高一呼,邺城军民无不倾心归附。审配纵使有心调兵,也无人响应,目前被软禁在府。邺城已经是我的掌中之物了。”
田丰的名望,可比审配高多了。
身旁的文臣武将,都是又惊又喜。
有人称赞乔将军临机决断,有人恭贺“袁熙”洪福齐天。
但只有荀,眯着眼睛看了白晓文一会儿,若有所思。
白晓文心知瞒不过荀,这一切的筹谋布算,包括打着天子驻跸的名义入邺城;袁绍死亡的情报传来之后,立刻放出田丰、软禁审配……都是他的提前安排。
但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。从司州军拼命拦截的时候,明智之人就能够猜出官渡战事,不利袁军。
袁军败了,袁绍能不能活下来?谁都不好说啊。
所以在荀的视角,白晓文派出翼骑兵入邺城,提前布局,是以防万一的举动。
如果袁绍还在,那么翼骑兵的任务,就真的是为天子驻跸,腾出住所。
如果袁绍死了,那么翼骑兵的任务自然也会随之改变。
荀无论如何,都很难猜出白晓文早已预见到袁绍必死的结局,因为他不知道觉醒者的存在,不知道神庭的存在。这是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眼界限制,并非荀的智略不足。
但是……在荀眼里,就更显得“袁熙公子”智略高深,简直可通鬼神。此人当真只有二十余岁?
不提荀的震惊,乔蕊的书信中还有另一消息,那就是长子袁谭。
在官渡战败之后,郭图原本想和袁绍汇合,谁料袁绍败亡,他思前想后,还是决定东去青州,继续辅佐袁谭。
袁谭在辛评、郭图的支持之下,自号为大将军,提青州兵三万,进入冀州东部的清河郡(或名清河国)。
袁谭也是急行军,并没有在清河郡停留,而是一路向西。据乔蕊的计算,最多明天,袁谭所率青州军就会进入巨鹿郡,接下来的目标,自然也是魏郡的邺城。
“三子分家啊……”回想起演义这段,白晓文心生一丝感慨。其实官渡战败之后,河北的根基并没有受损,毕竟冀州太富庶了,人口充实。
此外官渡死伤的袁军约有十万,其余都是跟着各部军将,溃散逃走。
按照演义所写,袁绍还活着的消息传出,各部溃兵“又复蚁聚”,再加上幽州、青州、并州的援军,仍得二三十万。从兵力上看,足以和曹操抗衡。
而且,曹操需要回去稳定形势,无法乘胜追击扩大战果。
当然在曹操看来,袁绍已死,三子必然争夺家业,所谓“以兵击之,则并力迎敌,急不可下;若缓之,则必相图”(注)。
田丰的名望,可比审配高多了。
身旁的文臣武将,都是又惊又喜。
有人称赞乔将军临机决断,有人恭贺“袁熙”洪福齐天。
但只有荀,眯着眼睛看了白晓文一会儿,若有所思。
白晓文心知瞒不过荀,这一切的筹谋布算,包括打着天子驻跸的名义入邺城;袁绍死亡的情报传来之后,立刻放出田丰、软禁审配……都是他的提前安排。
但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。从司州军拼命拦截的时候,明智之人就能够猜出官渡战事,不利袁军。
袁军败了,袁绍能不能活下来?谁都不好说啊。
所以在荀的视角,白晓文派出翼骑兵入邺城,提前布局,是以防万一的举动。
如果袁绍还在,那么翼骑兵的任务,就真的是为天子驻跸,腾出住所。
如果袁绍死了,那么翼骑兵的任务自然也会随之改变。
荀无论如何,都很难猜出白晓文早已预见到袁绍必死的结局,因为他不知道觉醒者的存在,不知道神庭的存在。这是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眼界限制,并非荀的智略不足。
但是……在荀眼里,就更显得“袁熙公子”智略高深,简直可通鬼神。此人当真只有二十余岁?
不提荀的震惊,乔蕊的书信中还有另一消息,那就是长子袁谭。
在官渡战败之后,郭图原本想和袁绍汇合,谁料袁绍败亡,他思前想后,还是决定东去青州,继续辅佐袁谭。
袁谭在辛评、郭图的支持之下,自号为大将军,提青州兵三万,进入冀州东部的清河郡(或名清河国)。
袁谭也是急行军,并没有在清河郡停留,而是一路向西。据乔蕊的计算,最多明天,袁谭所率青州军就会进入巨鹿郡,接下来的目标,自然也是魏郡的邺城。
“三子分家啊……”回想起演义这段,白晓文心生一丝感慨。其实官渡战败之后,河北的根基并没有受损,毕竟冀州太富庶了,人口充实。
此外官渡死伤的袁军约有十万,其余都是跟着各部军将,溃散逃走。
按照演义所写,袁绍还活着的消息传出,各部溃兵“又复蚁聚”,再加上幽州、青州、并州的援军,仍得二三十万。从兵力上看,足以和曹操抗衡。
而且,曹操需要回去稳定形势,无法乘胜追击扩大战果。
当然在曹操看来,袁绍已死,三子必然争夺家业,所谓“以兵击之,则并力迎敌,急不可下;若缓之,则必相图”(注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