崇祯知道是否议和,决定权在他,只有他同意,陈新甲才能继续。

    崇祯默默不语一阵,终于开口道:“如果建奴那边要求议和,和也可以!”

    这话说得好像是清军主动求和似的,不过陈新甲知道崇祯要面子,便也不在意这些细节,忙叩首道:“卑职明白了!”

    崇祯微微颔首,然后嘱咐道:“此事机密,切莫令朝臣得知!”

    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,特别是现在大明朝廷,士大夫们只知党同伐异,便肥己家,根本不顾江山社稷。

    自从陈新甲和周延儒摆了侯询一道,东林党就卯这劲儿,准备参陈新甲和周延儒一本,找回场子。

    那周延儒是个老官僚,深知做多错多的道理,他做了内阁首辅,心思全在逢迎崇祯上,根本不干实事,而他不做事情,自然不会犯错,东林党人便拿他没辙。

    陈新甲还有点节操,身为大明朝兵部尚书,他热血未干,还想着力挽狂澜,想着推行他“攘外必先安内”的策略。

    而他只要做事,那就有把柄可抓。

    东林党这边听到陈新甲要议和的风声,便经常上本,参陈新甲与建奴媾和。

    堂堂大明天朝,怎么能与建奴议和呢?言官们不管打不打得过,反正不是他们上前线去打,你陈新甲必须硬抗到底。

    朝廷中一浪接一浪的倒陈,让大学士谢迁看不下去,觉得言官们不顾国情,于是想为陈新甲解围。

    谢迁便找来几个骂得最凶的言官,暗示他们议和有利于朝廷,让他们别捣乱,结果直接被言官骂回老家。

    崇祯皇帝也被言官逼问,朝廷是否要与建奴议和,而面对言论汹汹,他也只能否认。

    现在,一大群人盯着议和,只是没有证据,才暂时消停,万一要是泄露,让朝臣得知议和确有其事,那朝廷必然鼎沸。

    陈新甲对此也有所防备,所以用的都是心腹,没用一个与东林党有关的人。

    “陛下放心!臣知晓厉害!”陈新甲磕头行礼。

    崇祯遂即挥了挥手,难得画饼道:“卿家去办吧!事成之后,朕让你做次辅。”

    陈新甲得到了崇祯的同意,有些兴奋的离开皇宫。

    如果议和成功,明朝暂时稳定了北方边境,那么攘外必先安内的战略,便成功了一大半。

    因为在陈新甲的眼中,关内的流寇,要比关外的建奴容易对付太多。

    毕竟明廷曾多次差点扑灭流寇,却很少大胜建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