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四十六章群起而攻之(2/3)
他手上只有三万元从禁军算是机动兵力。目前在洛阳有一万人,两万人留守长安,也算是防备突厥的。
在调一千人支援河东之后偌大个洛阳城就只剩下九千军力。
此外,黎阳和朝歌各有万余人,由冀州刺史、天水郡公赵翊统领,女婿柴荣统领万余人住在在濮阳,一方面是监控新归附的赵大,另一方面则是要防备青州的杨氏众人。
再往南,就是徐州尚有数万兵马,但是以来路途遥远,而来徐州的兵马也不能轻动。
以来要防御青州方面,二来也是要防备江东进攻江淮。
但偏偏,怕什么来什么。
建邺,东魏皇帝曹元静终于做好了统战工作,使得江东豪族们再一次拿出资源和人手来帮他去死磕濡须口。
曹元静发动了水陆大军十万人,出兵濡须口。
这次出兵之前,他是信心满满,因为李元徽不在江淮,甚至他的大部分嫡系和主力都不在江淮。
重镇合肥只有五千人驻守,濡须口和东西两关也只有四千人。余下的都是江淮豪族部曲。
目前晋阳大战正是最为激烈的时候,不趁着这个机会出兵,难道等李唐打下并州之后吗?
甚至曹元静直觉感到,这应该是自己最后一次北伐了,如果失败了,那就真的只能偏安江东了。
原因有二,其一是他心气和身体,虽然能够屡败屡战,但那股子精气神,也快消耗的差不多了。
其二就是支持他的北伐的,都是跟他一起起兵的老兄弟,经过几次大战,也消耗的不轻,这次打不下濡须口,精锐也就消耗的差不多了,至于这些老兄弟,这么多年身居高位,荣华富贵一享受,还能拼命吗?
基本上算是孤注一掷。
与此同时,坐在襄阳一直厉兵秣马,北望宛洛的西魏曹烜,也再次发起了对南阳地区的进攻。
首当其冲就是新野。
这两个偏居一隅的地方势力,终于在最关键的时刻,在大唐跟北燕进行北方枢纽的战略争夺之际,在背后出刀了。
不过大唐方面,对此也不是没有准备。
李玄庆对新野和宛城的防务是亲自布置的,并且大唐在完成留守一個一整个卫府数万兵马,驻守宛城的南阳太守李大亮,也是精干之人。
想要出城野战跟多达十万的西魏大军作战或许力有不逮,但兵精粮足的情况下,守城还是能够做到的。
至于东线江淮,李元徽在走之前,留下镇守合肥的就有五千精兵,还把张嫣的叔父张共烈留在了广陵,而镇守濡须口一带的则是乔孝玠和夏侯元弘,这还不算巢湖和鄱阳湖还有数万水军,以及庐江、广陵的豪强部曲私兵。
在调一千人支援河东之后偌大个洛阳城就只剩下九千军力。
此外,黎阳和朝歌各有万余人,由冀州刺史、天水郡公赵翊统领,女婿柴荣统领万余人住在在濮阳,一方面是监控新归附的赵大,另一方面则是要防备青州的杨氏众人。
再往南,就是徐州尚有数万兵马,但是以来路途遥远,而来徐州的兵马也不能轻动。
以来要防御青州方面,二来也是要防备江东进攻江淮。
但偏偏,怕什么来什么。
建邺,东魏皇帝曹元静终于做好了统战工作,使得江东豪族们再一次拿出资源和人手来帮他去死磕濡须口。
曹元静发动了水陆大军十万人,出兵濡须口。
这次出兵之前,他是信心满满,因为李元徽不在江淮,甚至他的大部分嫡系和主力都不在江淮。
重镇合肥只有五千人驻守,濡须口和东西两关也只有四千人。余下的都是江淮豪族部曲。
目前晋阳大战正是最为激烈的时候,不趁着这个机会出兵,难道等李唐打下并州之后吗?
甚至曹元静直觉感到,这应该是自己最后一次北伐了,如果失败了,那就真的只能偏安江东了。
原因有二,其一是他心气和身体,虽然能够屡败屡战,但那股子精气神,也快消耗的差不多了。
其二就是支持他的北伐的,都是跟他一起起兵的老兄弟,经过几次大战,也消耗的不轻,这次打不下濡须口,精锐也就消耗的差不多了,至于这些老兄弟,这么多年身居高位,荣华富贵一享受,还能拼命吗?
基本上算是孤注一掷。
与此同时,坐在襄阳一直厉兵秣马,北望宛洛的西魏曹烜,也再次发起了对南阳地区的进攻。
首当其冲就是新野。
这两个偏居一隅的地方势力,终于在最关键的时刻,在大唐跟北燕进行北方枢纽的战略争夺之际,在背后出刀了。
不过大唐方面,对此也不是没有准备。
李玄庆对新野和宛城的防务是亲自布置的,并且大唐在完成留守一個一整个卫府数万兵马,驻守宛城的南阳太守李大亮,也是精干之人。
想要出城野战跟多达十万的西魏大军作战或许力有不逮,但兵精粮足的情况下,守城还是能够做到的。
至于东线江淮,李元徽在走之前,留下镇守合肥的就有五千精兵,还把张嫣的叔父张共烈留在了广陵,而镇守濡须口一带的则是乔孝玠和夏侯元弘,这还不算巢湖和鄱阳湖还有数万水军,以及庐江、广陵的豪强部曲私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