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要是事情太顺利了。

    顺利得让昨夜就打好腹稿的、准备苦口婆心要费很多唇舌的他,觉得有点不可思议,心中也很不踏实。

    但夏侯惠是真的想通了。

    也不再对曹叡抱有冀望了。

    且他还后知后觉的觉得,自己一直都很傻很天真,竟然妄想着要通过影响来改变曹叡!

    曹叡乃是天子啊!

    一个唯我独尊了十数年的政治生物,怎么可能因为臣子的赤忱而改变?

    尤其是他夏侯惠现今才多少岁?

    论人生阅历、宦海沉浮、心术权力等等,曹叡怎么会否定自身而去相信他?

    所以他打算放弃了,不再徒劳作无用之功。

    不管曹叡对他多么的器重、多么不吝寄以厚望,他都要放弃了。

    倒不是说他觉得曹叡其人不堪,已经到了无法辅佐的地步;甚至从曹叡的角度出发,或许是夏侯惠自身吹毛求疵太甚了。

    但这些都不重要。

    重要的是,他倏然发现,二人的理念完全不同。

    就连求同存异的余地都没有了。

    是啊,怎么会有余地呢?

    魏文曹丕时推行九品中正制,一方面是向世家士族妥协、让他们为曹魏代汉背书;另一方面的原因,则是想将后备官员的取黜之权收回庙堂。但自前朝光武仰仗地方士族豪强得天下以来,世家士族便渐渐掌控了郡县的话语权,早就国家抡才的察举制度把控在手中了,推行九品中正制并不能瓦解世家士族的地方话语权,只不过是换一种操控方式而已。

    相反,在加入门第作为抡才的准则后,还变相的让他们的操控国家抡才的手段变得光明正大!

    毕竟寒门子弟、草莽梓才,有几人能没有机会将声音传到庙堂之上?

    抡才制度被操控,就意味着庙堂人事之权被窃取;人事之权旁落,就意味着结党徇私滋生。最终,吏治不清也就成为必然了。

    而连吏治都不清,想社稷长存,又从何谈起呢!?

    曹叡即位至今十数年了,威信早就树立,国家实际权柄也牢牢掌控在手中,正是可以大刀阔斧推行变革、去积弊的时候。